关于奶粉123网站地图

母婴赛道“扛把子”:外来品牌冲击力减弱,以后婴幼儿奶粉是国产品牌的天下?

2023-03-16 16:45 来源:贤集网    

作为拉动母婴行业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,婴童食品各个细分类目在线上线下呈现不同的表现。其中,奶粉的主战场在线下,但线上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用户倾向和趋势机会;辅食、零食、液态奶、调味品等类目在线上增长迅速,新产品、新形态、新品牌层出不穷。

2022全年婴童食品在线上渠道表现如何?来自Nint任拓的数据显示,综合天猫、淘宝、京东三大平台数据,2022年母婴相关类目汇总线上规模达2708.0亿,同比降低2.8%;奶粉/辅食/营养品/零食共计464.2亿,同比增长9.0%;与其他众多品类相比,婴童食品依旧是增长最快的领域,竞争更激烈,机会也更多。

 

奶粉线上体量达332.5亿,营养品、辅食等细分品类成为新“刚需”

 

规模体量反映一个赛道发展现状。Nint任拓数据显示,综合牛奶粉、羊奶粉、特配粉、儿童奶粉,整个奶粉市场线上规模达到332.5亿,其中仅牛奶粉就达到307.1亿,相比线下“牛羊并举”,线上市场依旧是牛奶粉“一家独大”。

另一方面来说,诸如羊奶粉等细分类目在线上基数低,还有较大的增长渗透空间。同时,在近几年线下婴配粉集体承压的大背景下,牛奶粉在线上还能保持8.5%的增长,对于奶粉品牌而言,仍是值得进一步发力的增量渠道。

婴配粉新国标

营养品规模体量逐步扩大,成为婴童食品第二大类目。在经历前两年的暴涨、暴跌之后,营养品逐渐回归到较平稳的增长水平。尤其2022年跨境营养品大幅增长,涌现出很多新产品和新品牌。据天猫数据显示,2022年上半年宝宝营养品大贸增速超过大盘整体,引领行业增长。DHA、益生菌、钙铁锌、维生素等重点细分类目也呈现出更加专业化、精细化的趋势。

此外,辅食越来越深入婴幼儿日常饮食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宝宝第二餐”,2022年线上规模体量甚至超过羊奶粉。

 

奶粉巨头败走中国 “国进洋退”阶段性胜利

 

不久前,雅培中国在其相关官网和公众号上宣布了这一消息。一石激起千层浪,“洋奶粉巨头败走中国”的消息传遍商界。

在中国婴幼配方奶粉行业,雅培曾一度与惠氏、美赞臣、皇家美素等外资大牌齐名,旗下品牌有菁挚、恩美力、亲护、喜康宝、小安素等。欧睿数据显示,2017年,雅培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5.4%,排名第5。

中国奶粉市场从来都充满挑战,对中资品牌来说,十几年前,这个挑战是安全的戒线与环伺的外资方。

婴配粉新国标

2008年“三聚氰胺”事件之前,90年代开始流行“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”的口号下,国产奶粉凭借政策利好、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野蛮生长,主导着国内的奶粉市场。

本地化的价格优势迎上巨大的国人需求,成就了“三鹿”等国产品牌。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,从1993年到2007年,同类产品中,三鹿奶粉连续14年获全国销量第一。

“国产奶粉品牌当时非常强势,特别是三鹿奶粉,几乎掌控着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市场定价权,当时外资品牌要上市新产品做定价,都还要看三鹿奶粉的‘脸色’行事。”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向媒体回忆。

2008年,国产奶粉的信誉与“三鹿”一起轰然倒塌,工艺和安全标准相对成熟的外资品牌迅速瓜分中国市场,其中就包括雅培奶粉,以及雀巢、达能、惠氏、美赞臣、皇家美素等。国产奶粉不得不退到下沉市场发展。

据中国商务新闻网,2007年外资奶粉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在35%左右,到2012年,这个数字已接近60%。海关总署数据显示,从2008年到2017年,我国进口婴幼儿奶粉销售量量从4万吨增长到29.6万吨。

知耻而后勇,海内外收购优质牧场、稳固下沉市场的同时向高端化进发、投入大量营销费用重塑品牌形象……十几年来,国产奶粉试图一点点收复失地。2015年,飞鹤提出“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”的广告语,无疑是在向外资奶粉品牌宣战。

也是在2015年,后来被誉为“医药界变革先锋”的毕井泉上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,并在第二年主导发布了《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》。备案制改为注册制,直接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,倒逼大批研发能力弱、实力不足的中小品牌退出市场。

据统计数据,2017年配方注册实施后的5年,国内约70%的婴幼儿奶粉品牌被淘汰或兼并。这为飞鹤、伊利、君乐宝等国产奶粉大厂腾出发展空间,制造了弯道超车的机会。

与此同时,2017年开始,我国新生儿出生人口数量下滑,当年不足1800万。婴配奶粉市场正式步入存量时代,而主战场在一二线城市的“洋奶粉”们明显更为被动。

美赞臣大中华区CEO睿恩达(Enda Ryan)曾在2018年公开表示,中国0-3岁婴幼儿中约有990万位于一二线城市,3800万位于更下沉的市场。碍于海外运输成本高企、供应链完善不足、品牌形象不够亲民等,洋奶粉们的下沉之路并不顺利。

可以说,2017年是中国婴幼配方奶粉发展的转折年,雅培奶粉的在华市场份额也是在这一年开始下跌。

2020年,12年的艰难追赶后,国产奶粉实现了对外资品牌的反超:中国奶业协会等组织发布的《2021中国奶业质量报告》显示,2020年,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占有率达54%。飞鹤今年财报披露,其市占率已达20%,是中国奶粉市场的龙头。新的国产四强飞鹤、伊利、君乐宝、澳优,正在与曾经的奶粉四强惠氏、雅培、美赞臣、美素分庭抗礼。

 

存量博弈下市场竞争激烈 高端化布局成核心

 

奶粉市场的需求量,主要由新增人口数量和母乳喂养率共同决定,而需求价则主要取决于居民消费水平。

近年来,我国出生率逐年下滑,但短期内新生儿数量仍然可观。同时,随着二孩生育政策、三孩政策的陆续出台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出生率下滑趋势。

虽说新生人口具有一定的下滑趋势,但我国纯母乳喂养率依旧较低。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公开报告显示,我国六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9.2%,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,母乳喂养率不足使得中国家长必须为婴幼儿寻找额外的营养补充。

婴配粉新国标

因此,综合新生人口数量、生育政策和母乳喂养率等多种因素,当前婴幼儿奶粉市场的需求“量”将持平或微增。

而奶粉市场的“价”则取决于居民消费水平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近年来,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,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28元,较去年同期名义增长9.1%,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.1%。

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,家长们在母婴产品上的投入也水涨船高,婴幼儿奶粉市场也出现了追求“价高质优”和“撇脂定价”的独特现象,有72.3%的消费者愿意选择价格在200-400元的中高端奶粉。

新一代奶粉消费者的奶粉消费观念也正改变,消费者对婴幼儿健康越来越重视,且在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下,更加注重婴幼儿奶粉的质量,消费者会偏向选择如羊奶粉、草饲奶粉等高端奶粉,愿意为奶粉支付一定的溢价。

因此,综合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、新一代奶粉消费者的奶粉消费投入提升等多种因素,随着消费者对于高端奶粉品牌的追求,当前婴幼儿奶粉市场的需求“价”将有所提升。

“量平价增”的局面下,奶粉市场整体销售额或将维持正增长,而高端奶粉成了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的新出路。但不可否认的是婴幼儿奶粉市场已进入存量市场,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,市场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升。

 

走到第一要用多少步?

 

中国一直是乳制品消费大国,但在出口环节走得并不顺利,长期以来,全球乳业巨头一直都是欧美企业。

根据荷兰合作银行(RABO BANK NEDERL-ANDS)公布的2021年全球乳业20强(该机构依据年营收发布发布全球乳业20强排行榜,是目前全球乳业最权威的排行榜单之一),2021年全球乳业第一为Lactalis(年营收230亿美元),雀巢(208亿美元)位居第二,伊利(138亿美元)位居第5,蒙牛(110亿美元)位居第9。

中国乳企冲击全球第一并不容易,从这一排名来看,伊利无疑成为最有希望的那一个。继实现“全球乳业五强”后,伊利提出“2025年全球乳业前三、2030年全球乳业第一”的中长期战略目标,可见整个伊利集团都明白,这一过程并不容易。

虽然困难,但也并非不可能。此前,伊利已经是国内常温奶两大巨头,和蒙牛一同占据国内常温奶67.6%的市场份额。只是相较而言,其奶粉品类还有很大增长空间,这一情形现在有望改变。今年3月3日,伊利发布公告:已要约收购澳优成功,占澳优乳业已发行总股份的约52.70%。这一收购将直接改变伊利在奶粉品类的位置,锁定“中国奶粉行业领导者”地位,并冲击全球第一。

对伊利来说,和澳优的战略合作,短期可以带来业绩的直接跃升,增厚公司EPS。根据Wind一致性预期数据显示,2021年伊利和澳优合计规模近1200亿元,实现财务并表后,业绩有望进一步优化。长期来看,澳优旗下佳贝艾特是全球羊奶粉行业第一品牌,增速也是第一,旗下超高端奶粉——海普诺凯生物亦是行业龙头,2020年销售额同比增长52.7%。

所以,无论是在拓宽品类,还是中高端奶粉的市场布局,亦或是强化奶粉品类行业地位,伊利和澳优都将通过牛奶粉+羊奶粉的业务整合,放大双方在业务布局、供应链、渠道建设等方面的优势,重塑全球奶粉格局,奶粉行业新的领军者或将诞生,伊利有望凭借这一战略举措冲击国内乃至全球第一。

常温奶市场已是龙头,奶粉布局也将得到优化,那么,冲击全球第一还有哪些步骤?

环顾乳业巨头的业务产线,多元化的奶制品是营收增长的重要一环,中国奶企同样正在加速布局奶制品,补足短板,这也是伊利接下来的重要一步。

从全球来看,液态奶之外的奶粉及奶制品一直都是巨头们颇为看重的重要品类。以奶酪这一奶制品为例,目前我国奶酪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,2020 年我国奶酪行业市场规模达到88.43亿元,较2019年同比增长22.72%,但2020年我国人均奶酪消费量仅0.18kg/人,远低于和我国消费习惯相近的日本和韩国。伊利作为乳业两大巨头,2018年组建奶酪事业部,此后增长一路走高,销售额同比增速行业领先。

不仅是奶酪这一细分品类,事实上,国产乳企近年在产品多元化方面下了不少功夫,也取得了一些成绩。同样以伊利为例,从财报数据来看,2017 年开始伊利开始发力奶粉及奶制品,该品类营收占比从2017年的9.4%提升至2020年的13.3%,2021年Q3季度进一步提升至13.7%。除产品多元化,公司毛利率也从2011的29.3%提升至2021Q3的36.81%,高端化战略及多元品类的拓展初见成效。

多元品类布局大健康领域,打造集团多元增长曲线,这是全球乳业巨头在做的事情,也是中国乳企迈向全球第一的重要一步。

当然了,要想走到第一,国内市场固然重要,海外市场同样是由中国走向世界不可忽视的一环。长久以来,国内消费者对于中国乳企出海认知并不深刻,事实上,国内乳企已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。

为何三月份伊利和澳优乳业的战略合作成为行业重要热点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,此举有望优化其在全球市场的布局。此前,伊利的海外布局多偏重东南亚和澳洲新西兰等地,而澳优分别在荷兰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等全球“黄金奶源地”完成研发及供应链布局,形成婴幼儿配方奶粉、儿童奶粉、成人奶粉、营养品的生命全阶段营养呵护体系。

这次收购后,伊利与澳优将在全球共计拥有15个研发创新中心、13个海外生产基地,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通过对澳优的收购,可以补全伊利在海外资源和渠道的关键环节,在海外业务方面产生更好的协同效应。

随着国内乳制品行业标准的日益收紧,国产奶制品已能够满足欧盟和美国市场标准。从提升质量、到丰富品类、再到多元化布局,中国乳企正在用这“三步走”挤进全球市场,甚至冲击第一。